scribble

吕小荣

Blog Friends RSS About

目标与动机

8 July, 2017

在我的世界观里,大部分做事情半途而废的人太相信蛮力。只需要稍微掌握一点技巧,就能提高完成度,也没有那么难。

比如设定目标要用 SMART 原则,明确,可量化,务实,有截至日期。通过正反馈,不断激励自己形成良性循环。或者用《Succeed》的方法,把虚物飘渺的目标,转化为 if... then... 的小行动。

学习也是一样,最好先把内容切块,一个 chunk 一个 chunk 的啃,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啃下一本搞头书。

今天坐地铁和小蓝讨论目标的可执行性问题,一如既往,我们花了大部分时间讨论技巧。他的严肃的反问句让我非常惊讶:你为什么要设定目标?

我说成长是很有趣的事情,花一年时间学钢琴,肯定很有趣,想想那个画面就很美。如果能和儿子同台演出,那画面就更美了。

小蓝提醒我,有些人憧憬的画面可能是掌声。

有些人憧憬的画面是被人仰视。

有些人憧憬的画面感是奖杯。

我和小蓝开始为人们的动机分类,是什么让人斗志昂扬的去执行目标?

1. 我要比别人强。

比别人强有很多好处,侮辱别人也会被谅解,因为大家有个共识,天才都有个性。此外可以随意换工作,可以赚更多钱,可以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对餐厅的服务员大呼小叫,可以对地铁的保安颐指气扬。

沃兹尼亚克在一次访问中不那么胆怯地坦白道:“史蒂夫有时会令人不快,甚至惹人讨厌,他会在开会时走进来,扔下一句:‘算了吧。那都是一堆垃圾。你们没有做好。”然后就走出去,还说:‘你们都是白痴。’”

某私企小老板的目标:三年赚10个亿。五年后上市,做百年企业。

某学霸在大学入学的目标:我小学是第一名,中学是第一名,高中是第一名,所以大学我也应该是第一名。

2. 我要证明不比你弱。

徐悲鸿身为中国人,所以常被羞辱。有一次一位富有的法国学生羞辱徐悲鸿,说中国人在美术上无法成才,只能做亡国奴,送去天堂深造也无济于事。并且出言不逊,羞辱中国。徐悲鸿非常生气,他向那个家庭富有的法国学生比试画作,两个各自代表自己的国家,由画断定中国人是蠢材还是法国人是蠢材。从此,徐悲鸿学习绘画越发用心了,一年之后,徐悲鸿画出了一幅惊世之作,并且这画受到了当时许多法国画家的好评。

某三流画家的目标:那个人渣画工奇烂,他的画却值几百万,喝几万的拉非,天天换女人。更可恨的是,他居然贬低我的画一文不值,三年之后,我要打败你!

某平庸程序员:一年之后,我要让你们都知道,我并不平庸,我要学Linux,学Lisp,学 Erlang,学算法,我要让你们刮目相看!

真有趣,前两种人在互相伤害。

3. 赚更多的钱。

某学生的目标:全民创业时代已经来临,整个世界都缺少iOS 程序员。先借亲戚 10万块钱,参加iOS培训,一年之后就可以赚回本来。

4. 虚名。

某员工的新年目标:我是公司的年度 MVP,我应该持续的让别人觉得我很优秀。下一年我要再卖10个亿。

某小学生的月度目标:我是本月度的小红花,下个月我一定再赢得一个小红花。

5. 老板的认可

某首席运营官的目标:老板这么信任我,这个季度粉丝量一定要冲到两百万,一定要让他对我刮目相看。

6. 迫切融入一个团体

某实习生的半年目标:这半年一定要学好桥牌,和领导搞好关系。

某新基督徒:别人都在做教会义工,我也要做义工,这样更敬虔,做饭、值日,我全包了。

7. 女朋友/老婆/丈夫/男朋友/丈母娘的认可

某未婚青年的三年目标:三年买套房,取悦丈母娘。

某大龄胖女的年度目标:节食,锻炼身体,一年之后减到90斤,找个男朋友。

如果一个人的心充满了杂质,他会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吗?

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出于骄傲、争竞、嫉妒、不安全感的目标也是如此。

一个季度过去了,那首席运营官的粉丝只增长了一百,老板在公司季度会议上压根没提他,他不打算再读《乌合之众》和《设计心理学》了。

半年过去了,那实习生的桥牌打得很烂,除此之外,老板也不欣赏他,你就再也不玩桥牌了。

一年过去了,那人没有成为徐悲鸿,画的很烂,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别人随随便便的成就,他就恶狠狠的把画笔折断了。

一年过去了,那胖妞依然没有找到男朋友,所以她决定不游泳了,顺便胖了10斤。

一年过去了,全民创业的泡沫破裂,iOS 程序员不值钱了,那 iOS 程序员开始拿 Macbook 打游戏,又开始寻找下一个来钱快的领域。

三年过去了,那人不但没有成为”乔布斯”,而且被竞争对手击败了,恶狠的踩在脚下。再怎么努力也打败不了他,他就自暴自弃了。


欲望就想狗链子一样牢牢的拴住人心。

目标达成,更骄傲更贪婪的目标等待我们。拿了全班冠军,就想拿全校冠军,然后是全市冠军,然后是世界冠军。自己不弱了,就想变得更强,然后反过来蔑视平庸者。能总是第一吗?总能拿到小红花吗?粉丝总是认同我们吗?

目标失败,我们就自暴自弃。成功或失败,都是无解的循环,最终也是徒劳。

You will become as small as your controlling desire; as great as you dominant aspiration. - James Allen

当炼尽我们心里的杂质,就是自由之时,我们的天赋就被激发出来。

  • 喜欢跑,我就跑得更快,而不是比别人快。
  • 喜欢劳作,就勤劳做工,而不是为了劳模的称号。
  • 喜欢科研,就一年发几十篇 paper,不为中华医学会的头衔。
  • 喜欢科研,就三年不发 paper,潜心研究,不为终身教授的职称所动。
  • 喜欢 Lisp,就去学;喜欢 Erlang,就去学;不为在人前卖弄。
  • 喜欢写作,就去写,别管影响力有多大。
  • 喜欢自己平凡又伟大的工作,就坚定的走下去,大不了不参加同学聚会。[1]

哪些动机会让我们走的更远?

  • 有趣。你愿意把一生浪费在有趣的事情上,还是满眼的欲望?
  • 成长。你是勤劳做工,等待金秋的麦穗,还是在无所事事消磨时光?
  • 价值。你追求恒久的价值,还是人前那虚浮的荣耀?

埃里克·坎德尔[2]

张益唐[3]

记者问:你1991年底从普渡大学毕业,1999年到新罕布什尔大学,有8年的时间不在学术岗位。你能够长时间坚持,考虑很难的问题,非常不简单,可以大致描述一下吗?

张益唐答:也没什么,那时就不用教书,网络上说我在打工,其实也不算,主要是在朋友店里,他开了好几家店,虽然我没有正式的会计师执照,但是帮忙管账做会计。

虽然是不相干的工作,忙有时也忙,但总是有时间。如果你心思很单纯,真的喜欢数学,就不会把数学忘掉,还是可以继续。我自己留了一些数据。那段时间 读了很多东西,不断想一些问题,包括Enrico Bombieri,J. B. Friedlander,Henryk Iwaniec的工作都是在那时候才读的,另外也包括像代数几何的东西。

Notes

  1. 《贝尔:重聚》几年之后,你会收到一封母校寄给你的邮件:邀请你回校参加五年一次的同学聚会。信中会描述这次周末聚会的晚餐和宴会,还附有前几次同学聚会时的彩照集,大家都穿着有校徽的衣服,开心地笑着。

    如果我只有一条建议给你的话,那就是不要去。参加五年一次的同学聚会是件危险的事。它逼着你回头审视在刚毕业的短短几年你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同学们的标准,而不是你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功标准,来评判你的成就与收入。在“欢迎回校”晚餐之前,开车驶进校园停车场,斜眼打量着周围汽车的品牌与款式,努力猜测着你的同学们毕业后混得如何,以及你与他们的差距。在“重温旧情”的鸡尾酒会上,你端着自己的杜松子酒与软饮料不知所措,当听说当年的同学已经做了高级副总裁或者成为百万富豪时,你默默计算着自己与他们的差距。整个同学会将引发你关于职业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巨大焦虑和徒然担忧。

  2. 诺贝尔奖的主的回忆录:《追寻记忆的痕迹》

  3. 张益唐专访 - 数学与人文